日本鐵壺歷史介紹:日本南部鐵壺發展簡史

閱讀 :

鐵壺——這個自唐朝就伴隨茶道而來到日本的茶器,經過演變逐漸定型成現在的器型而被命名為鐵瓶等也就是這300來年的歷史,在明治時期借助于對外出口(西方就是荷蘭的阿姆斯特丹為主人口)成為貿易的貨品,部分精品甚至成為館藏,其類別粗粗分來就是2類:南部鐵壺,京都鐵壺(也叫關西鐵壺)。

簡單區分:

京都鐵壺注重裝飾、工藝,可謂“官窯”;

南部鐵器注重實用、簡樸,可謂“民窯”。

  今天我們給大家介紹一下南部鐵壺簡史——

細膩的紋樣和厚重的著色是南部鐵器的特征,和陸奧(地名)的小京都——盛岡的歷史一樣悠久,是盛岡引以為傲的傳統工藝品。他的古老歷史要追述到400年前,由于歷代南部藩主的極力保護,南部鐵器才能發展至今。

南部鐵器的‘南部’兩字約來自400年前,南部信直(戰國時的武將)修筑了盛岡城,作為藩主的他,開始擁有了這片土地。盛岡盛產砂鐵、巖鐵等優質的鐵資源,以及川砂、粘土、漆、碳等原材料,這對鑄物業來說,有這些先天優勢條件是再好不過的了。南部信直請來了鑄物師——鈴木縫,和釜師——小泉五郎七、有坂、藤田等人。從此,盛岡開始了鐵器的制造。

南部歷代藩主對產業和文化一直十分關心。8代藩主——利雄公特別喜歡茶道,不僅是他身邊的人,就連城里的武士、商人都受其影響,愛上了茶道。御用釜師制作的湯釜(煮水用的鐵鍋),被幕府和各藩主作為送禮佳品,使得‘南部鐵器’名聲大噪。

茶道的盛行在藩內形成了各種流派。8代藩主利雄公統一了藩內的茶道,并且拜師在第三代御釜師——小泉仁左衛門的門下,嘗試自己制作茶具。

當時的上層社會,視茶道為重要的社交活動之一,官員之間的交往都是在喝茶的同時建立的。此時,流行一種新的煎茶法,小泉仁左衛門嘗試改變現有的喝茶用具,思考著“用鐵瓶代替湯釜泡茶”。于是,在湯釜上鑲嵌一個壺嘴,添加一個壺把。改良后的鐵瓶比湯釜使用起來更方便,很快就被廣泛傳播。此后南部鐵瓶的發展,基本上沒有脫離這個雛型。

明治41年,大正天皇還是皇太子時,到東北地方巡查,參觀當地各縣的特產。巖手縣南部藩主御釜師(第八代仁左衛門)制作的鐵瓶和湯釜,也成為行程之一。如此一來,東京為首的全國各大報紙刊登了這一事件,使得南部鐵瓶和湯釜的知名度上升、人氣大漲。與陶土燒制而成的土瓶相比,更顯其堅固耐用的特性,因此廣受當時民眾的喜愛。

雖然南部鐵器,已成為當時家喻戶曉的品牌。但好景不常,后來因為戰爭的關系,制造武器所需的相關資源,鐵、銅等金屬,都受到了嚴格控制。與此同時,政府征召了大批鑄物師、釜師等從事武器的生產。好在政府為了保留制作鐵器的技術,留下少部分人,從事湯釜、鐵瓶等鐵器的制造。

戰后,當時民間流行使用輕金屬(鋁)所制成的產品。因為這些輕金屬制品使用上更為輕便,而且價格也比鐵制品更低廉。這些物品迅速地攻占了日本市場,民眾對鐵器的需求大減。原本從事鐵制品制造的店家,紛紛關門大吉。南部鐵器,雖說是全國知名品牌,但也難逃即將沒落的宿命。

政府為了挽救逐漸消逝的日本傳統工藝,于昭和50年(1975年),制訂了《傳統工藝產業振興法》,南部鐵器被國家指定授予傳統工藝品的稱號。在政府的扶持下,南部鐵器開始復蘇起來。

現在,南部鐵器被出口到了許多國家,它優良的品質受到了眾多茶友的青睞,得到了很高的評價。在世界各地都涌現出了一批南部鐵瓶的愛好者或收藏者。

  南部鐵壺制作工藝簡述

鐵瓶的制作過程約有68道工序,從最初設計到成品完成一般耗時將近2個月。一個精致的鐵壺,需要做壺體的手工匠和做壺把的手工匠,兩個人的精湛技藝共同來完成。

一.畫圖和制模

首先,描畫出鐵壺的樣稿。

然后,根據圖紙推算出壺的斷面圖,根據橫截面來打造鑄型所需的木模。模具由鐵板制成。因為過去使用木頭制模,因而‘木模’這詞沿用至今。

二.外模的鑄造

手拿木模來回旋轉,每轉一圈的同時加入調制好的粘土,如此重復數十次,直至匠師覺得滿意為止。壺的模具雛型大致打造完成。外模雛型為壺底朝上,壺口朝下。

三.押紋路

趁模具未干透之際,進行押紋路。用專門的筆在模具內部勾畫出壺壁的紋路。除了南部鐵瓶有名的小方格型外,還有幾何狀、花卉和風景等圖案。

四.中子鑄模

把細砂,良土和粘土溶合,用布壓成實心的中子形狀。再把中子放入先前打好的模具中。蓋上外模蓋子。

五.燒制

把**的鐵水(約800-1000度)從外模蓋子上的小孔中注入,等待2小時左右。把鐵水倒出,剝開外模,取出壺。此時的壺已經有了完整的壺體。再把壺放入高3米的古碳爐,里面的燃料有石炭、生鐵、碎鐵和石灰石。爐里的溫度高達1300度。

六.完工

成型后的鐵壺用800-1000度的碳火燒烤,讓壺形成一層磁化酸化的表膜。這樣處理可以防止壺體生銹。此技法從南部鐵器開始沿用至今。壺的外側由于火的直接接觸會產生斑點,還需用金屬刷磨去。

七.打磨與著色

完成后的鐵壺放在碳火上用200度的溫度加熱,在壺表面刷上混有醋酸的漆和茶汁。必須要一邊加熱一邊用毛刷涂抹,利用高溫使得漆牢牢附著在壺的表面。

八.壺把的制作

這是最后一道工序。壺把由專門的匠人制作。把鐵板打制成圓的鐵棒形狀,這種技法是非常難的,會的匠人寥寥無幾。成型后上漆,和壺銜接。一個完整的鐵壺就能正式出品了。


中國茶文化 茶文化與茶健康 茶葉分類 茶的起源 茶的歷史 茶葉百科 茶具批發 茶具品牌 日本鐵壺 金屬茶具

本文標題:日本鐵壺歷史介紹:日本南部鐵壺發展簡史 - 金屬茶具_鐵壺_日本鐵壺
本文地址:http://www.xxt03.com/chaju/jinshu/13928.html

相關文章

  • 京都鐵壺介紹:關于京都鐵壺你可以知道的那些事

    鐵壺的出現,已有二三百年的歷史。在日本的室町時代(1394-1573年),因喝茶已成為一種流行的嗜好,泡茶的工具十分發達,市面上便出現了專門用來泡茶的鐵釜。到了安土桃山時代(1573-1615年),由千利休正式確立了日...

    金屬茶具
  • 日本老鐵壺的歷史價值:為何說老鐵壺承載了歷史?

    日本茶道源起于唐朝,是派遣到中國的僧侶,將當時中國唐朝的佛教和茶文化一起帶回日本。公元805年,傳教大師自唐回日,帶回中國茶種傳遍全日,隨著唐宋時期中國的茶葉興起與飲茶文化推行于日本的佛教寺院,又逐漸普...

    金屬茶具
  • 鐵壺興衰史:鐵壺的發展經歷了哪五個重要時期

    鐵壺的歷史短到只有兩百多年,雖然如此,可它“出生”并且“成長”在日本最動蕩的時期,所以它依然經歷了滄桑的起伏興衰。發軔期:1780年左右~1800年左右這時期鐵壺產量較少,作品流傳有限,是鐵壺的發軔期。這一時期...

    金屬茶具
  • 日本鐵壺的歷史長達三四百年:鐵壺為何令茶器藏家如此著迷

    茶人為遠道而來的賓客司茶,選一套心頭好的茶具,備一套最順意的擺置,而茶則帶著絲絲清香,這樣的一次茶會,最是令人神清氣爽。但茶會從來都是這么簡單的一場品飲。茶人不緊不慢地燃香,提壺,煮水燙杯、置茶,行茶,當賓...

    金屬茶具
  • 紫銅壺好還是黃銅壺好,紫銅壺與黃銅壺的區別
    紫銅壺好還是黃銅壺好,紫銅壺與黃銅壺的區別

    水為茶之母,器為茶之父。銅壺既是酒器,也是盛水器,還可以用來煮茶。銅壺根據材質區別,有紫銅壺和黃銅壺之分,其中紫銅壺質量最好,黃銅壺的質量更差。同時,根據工藝區別,紫銅壺又可以分為手工壺和鑄造壺,其中紫銅鑄銅壺比手打...

    金屬茶具
  • 解說鐵壺名詞:什么是傳統工藝士、人間國寶?

    類似于中國紫砂藝人的職稱評定一樣,日本鐵壺的制作匠人也有嚴格的職級,甚至對于具有什么資格才能在作品上留名都有限定。要了解日本鐵壺,傳統工藝士和“人間國寶”無疑是兩個不可回避的兩個名詞概念?! ?...

    金屬茶具
  • 鐵壺的文化背景:鐵壺是唐宋文化在日本的轉化

    鐵釜在我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秦漢。而特別在我國唐宋時期,經茶圣陸羽的推廣介紹,那時候,已經十分盛行煮茶式。而鐵釜(時名為湯釜)是當時中國茶道里十分流行的一種煮水器具。在唐宋時期與日本國的日...

    金屬茶具
  • 日本鐵壺產地探索:日本鑄造鐵器的地區有哪些?

    盛岡鑄壺的歷史,差不多就是南部鐵壺的歷史,這個前面已經記過。同屬南部鐵器的水沢位于巖手縣南部,其鑄鐵史還長于盛岡,大約有890年。歷史上,水沢鑄鐵產品主要是廚具和佛教法事用品。到了江戶時代,水沢處于伊達...

    金屬茶具
  • 日本鐵壺的體系:日本鐵壺的釜師體系與堂號體系

    講到會有釜師體系和堂號體系。首先這是千利休搞了十個人,給他干不同的事,分別做金工的中川靜益,做竹席工的,各司其職。這事影響挺大,到現在各家還有好多人都模仿他搞什么茶家十職等等的。但是時代不同了,其實已...

    金屬茶具
  • 鐵壺百年興衰史:鐵壺發展經歷的五個重要時期

    鐵壺的歷史短到只有兩百多年,雖然如此,可它“出生”并且“成長”在日本最動蕩的時期,所以它依然經歷了滄桑的起伏興衰。發軔期:1780年左右~1800年左右這時期鐵壺產量較少,作品流傳有限,是鐵壺的發軔期。這一時期...

    金屬茶具
你可能感興趣
国产欧美日韩视频免费61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