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緣帶你輕松讀懂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第八篇:羅碾

2020-08-04 16:08:30 閱讀 :
【原文】

羅 碾
碾以銀為上,熟鐵次之。生鐵者,非淘煉槌磨所成,間有黑屑藏于隙穴,害茶之色尤甚。凡碾為制,槽欲深而峻,輪欲銳而薄。槽深而峻,則底有準而茶常聚;輪銳而薄,則運邊中而槽不戛。羅欲細而面緊,則絹不泥而常透。碾必力而速,不欲久,恐鐵之害色。羅必輕而平,不厭數,庶已細者不耗。惟再羅,則入湯輕泛,粥面光凝,盡茶色。

 
【注釋】

羅碾:羅和碾是兩個工具。羅,就是茶篩,用來篩茶末的工具。碾,是用來碾壓研磨茶餅的工具,包括碾槽和碾輪兩部分。

熟鐵:又叫鍛鐵、純鐵。是用生鐵精煉而成純度較高的鐵,含碳量小于0.02%,熟鐵的硬度強度低,韌性和延展性較好,容易鍛造和焊接。

生鐵:即鑄鐵,是含碳量在2.11%以上的鐵碳合金,由鐵礦石在煉鐵爐中冶煉而成。生鐵堅硬耐磨、鑄造性好,但生鐵較脆,不能鍛壓。

淘煉槌磨:生鐵的加工工序。淘煉:淘洗冶煉;槌磨:捶打磨治。

隙穴:(生鐵的)壁縫和小洞。

制:樣式。

槽欲深而峻:碾槽要深,斜面傾斜度要陡峭。

輪:碾輪。

準:準頭,把握

運邊中而槽不戛:無論是在碾槽的邊緣還是中間運轉,都不會刮擦槽身發出叩擊、刮磨的響聲。戛[jiá]:象聲詞,戛戛的刮磨聲。

絹不泥而常透:茶羅的絹面不會被茶粉糊住,才能讓茶末順利通過茶篩。泥:糊住。

恐鐵之害色:指鐵長久與茶接觸摩擦,會影響茶的顏色。

不厭數:不要怕多篩幾次。數[shuò]:多次。

庶:希望,但求。

已細者:已經碾碎的茶末。

不耗:沒有損耗。

惟再羅:只有反復的篩。

入湯輕泛:注水點茶的時候,茶末在水中輕輕上浮。

粥面光凝:茶湯表面如同粥的表面一樣濃稠有光彩。“粥面”在宋代點茶藝中是一個專有名詞,用來衡量茶湯的表面效果。

盡茶色:充分展現茶的色澤。
 
宋徽宗《欲借風霜二詩帖》 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譯文】

茶碾的首選材質是用銀制造,熟鐵制造的稍差一些。生鐵制造的,因為沒有經過淘洗、冶煉、捶打、磨治這些加工處理環節,偶爾會有黑鐵屑隱藏在生鐵的壁縫和小洞里面,特別影響茶的色澤。茶碾的樣式,碾槽要深并且斜面陡峭,碾輪要薄并且鋒利。碾槽深而且斜面陡峭,碾茶時,槽底就會比較有準頭能使茶一直在槽底聚攏集中;碾輪薄而且鋒利,那么無論是在碾槽的邊緣還是中間運轉,都不會刮擦槽身發出戛戛的刮磨聲。茶羅的篩孔要細并且篩面繃緊,這樣茶羅的絹面才不會被茶粉糊住,便于茶末順利通過茶篩。碾茶時一定要用力并且快速,時間不能太長,時間太長的話鐵會影響茶的顏色。篩茶時一定要輕快平整,不要怕多篩幾次,但求已經碾碎的茶末沒有損耗。只有經過多次的羅篩,點湯時茶末才會漂浮在上面,茶湯表面如同粥的表面一樣濃稠有光彩,充分展現茶的色澤。

 
【解讀】

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的 “羅碾” 篇主要論述了碾茶和羅茶用具的選擇要求以及操作時的方法標準。

在學習本篇的時候,首先要注意的是“羅碾”并非一個工具,而是兩個工具。羅,就是茶羅子,也即茶篩,是茶餅經茶碾碾成碎末后篩茶用的工具。碾,就是茶碾子,是一種碾壓研磨茶餅的器具,包括碾槽和碾輪兩部分。

碾茶和篩茶是唐宋時期茶葉飲用之前的必要程序,茶餅需要先經過碾磨、篩分,然后再煎煮或者烹點。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唐宋時期使用的是緊壓的團茶。明代朱元璋下令廢團改散之后,團茶這種模式逐步被條形散茶所取代。沖泡法開始登上茶葉飲用方法的歷史舞臺,隨著而來就是碾茶和篩茶的工序及其用具,也就是本篇宋徽宗所講的“羅碾”自然而然的退出了歷史舞臺。

不過同樣是做為碾茶工具的茶碾,在唐代和宋代也是有很大差別的。

唐代飲茶法采用的是煎茶法,相比宋代要粗放一些,茶餅經茶碾碾碎后,經過茶羅篩分之后投水煎煮,對于茶末的大小要求不高。唐代的茶碾外形多為長方形,由碾槽和碾輪組成,碾槽呈凹型船槽體,承受碾輪;碾輪置于碾槽中,來回運動,碾碎茶葉。用于制作茶碾的主要材質跟宋代也不大一樣。

唐代陸羽《茶經》載:“碾,以橘木為之,次以梨、桑、桐、柘為之”。不過,由于人們的社會地位不同,當時的人選擇的茶碾材質也不大一樣。平民百姓以木制為主,而上層階層則會使用金銀之類較為貴重的材料。1987年,法門寺出土的唐僖宗御用宮廷茶具里面的 “鎏金鴻雁流云紋銀茶碾子” 就采用了金銀材質。
 

法門寺地宮出土的唐代宮廷茶具 鎏金鴻雁流云紋銀茶碾子


宋代采用的是點茶法,茶碾碎后放在盞中用沸水沖著喝,因此對茶末的精細程度要求更高,對茶碾的要求自然也隨即提高。宋代時金屬制的船型茶碾便更受歡迎,因為這種材質和造型的茶碾碾壓后的茶末更加的精細,茶末和水能夠更加充分的融合。

宋徽宗趙佶在本篇中的描述:“碾以銀為上,熟鐵次之,生鐵者,非淘揀槌磨所成,間有黑屑藏干隙穴,害茶之色尤甚。凡碾為制,槽欲深而峻,輪欲銳而薄。槽深而峻,則底有準而茶常聚;輪銳而薄,則運邊中而槽不戛。” 清晰地闡明了宋代茶碾選材及結構的關鍵。

宋代的茶碾,除了宋徽宗所說的銀制和鐵制,還有石碾、銅碾等其他材質。

北宋詩人林逋在《烹北苑茶有懷》:“石碾清飛瑟瑟塵,乳香烹出建溪春。世間絕品人難識,閑對茶經憶古人。” 中所說的就是石質的茶碾。金國詩人趙秉文在其詩《夏至》:“玉堂睡起苦思茶,別院銅輪碾露芽。紅日轉階簾影薄,一雙蝴蝶上葵花。” 中則提到了銅制的茶碾。

 

在羅篩的精細程度方面,唐宋也有區別。唐代陸羽在《茶經·五之煮》里說:“末之上者,其屑如細米”。唐代的茶末,碾磨得比較好的形狀好像細米,因此唐代的羅篩不需要太精細。

而到了宋代,茶的飲用方式已經從唐代注重實用的煮飲法改成了注重美學的點茶法,點茶法其中一項重要的要求就是注水之后茶末能在茶湯中浮起,也就是趙佶在本篇中所描述的 “入湯輕泛,粥面光凝,盡茶色”。為了達到這個要求,此時對茶末的大小粗細要求就已經跟面粉差不多了,因此宋代對茶羅的要求也就更高。

北宋蔡襄在《茶錄》中說 “茶羅以絕細為佳,羅底用蜀東川鵝溪畫絹之密者”。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的 “羅碾” 篇中也說“羅欲細而面緊”。

通過《大觀茶論》本篇中對于“羅碾”選擇標準的描述,我們可以看出當時對茶具的選擇最基本也是唯一的原則就是:所有茶具的選用,都是為了最后茶湯的美。一切為了顏值!
 
微信掃一掃關注茶緣公眾號
因 茶 結 緣,以 茶 會 友


本文標題:茶緣帶你輕松讀懂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第八篇:羅碾 - 茶緣微信公眾號
本文地址:http://www.xxt03.com/zimeiti/chayuan/2781.html

相關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茶緣
茶緣致力于傳播茶文化,分享茶知識。
讓我們因茶結緣,
一起品茶、學茶、交流茶,
結識更多志同道合的茶友!
網站欄目
国产欧美日韩视频免费61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