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緣帶你輕松讀懂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第二篇:天時

2020-06-13 23:47:18 閱讀 :

【原文】

天 時

茶工作于驚蟄,尤以得天時為急。輕寒,英華漸長;條達而不迫,茶工從容致力,故其色味兩全。若或時旸郁燠,芽甲奮暴,促工暴力,隨槁晷刻所迫,有蒸而未及壓,壓而未及研,研而未及制,茶黃留漬,其色味所失已半。故焙人得茶天為慶。
【注釋】
 
天時:指農時。
 
驚蟄: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每年農歷二月上旬,現今陽歷的3月5-6日。
 
輕寒:天氣微寒。
 
條達:指茶葉舒展生長。
 
若或:假如,如果。
 
旸[yáng]:日出的意思。
 
郁燠[yù]:溫暖。
 
芽奮甲暴:指茶芽迅猛生長。
 
促:催促,促使。
 
暴力:指茶工奮力勞作。
 
隨槁晷[guǐ]刻:槁,枯萎。晷刻,日晷與刻漏,古代的計時工具。
 
 
【譯文】
 
茶工在驚蟄時節開始采茶制茶,首先要考慮的是天氣因素,氣候合適,一定要馬上行動起來。
 
驚蟄時節,天氣微寒,茶芽漸漸生長,茶葉自由舒展而不急迫。此時茶工采摘、制茶可以從容而用心,制作出來的茶葉色味俱佳。
 
如果遇到天氣晴朗悶熱,茶芽生長迅速,無形之中催促著茶工加緊勞作,由于茶葉容易枯萎使得制茶時間非常緊迫,導致有些蒸好的茶葉來不及壓制,壓制好的茶葉來不及研碎,研碎后沒法及時制成茶餅,茶黃沉積于茶葉之中,這種茶葉的色澤滋味會損失掉一大半。
 
宋朝制茶的工藝流程
宋朝制茶的工藝流程
 
所以焙茶的工人把能遇到最適宜茶樹生長和制茶的天時看作是非常值得慶幸的事情。
 
 
【解讀】 
 
本篇主要講述天時對于茶葉品質優劣的影響,尊天時才能從容的采摘、制作,才能夠確保每道工序及時、穩步進行,從而保證茶葉的品質。
 
宋代采摘茶葉的最佳時機是在驚蟄時節(陽歷的3月5-6日)。驚蟄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標志著仲春時節的開始。
 
根據《宋史•食貨志下六》記載 “建寧臘茶,北苑為第一,其最佳者曰社前,次曰火前,又曰雨前,所以供玉食,備賜予。”社前茶為最好。社前是指春社前,古代將立春后的第五個戊日祭祀土神,稱之為社日。
 
 
按干支排列計算,社日一般在立春后的41天至50天之間,大約在春分時節,或驚蟄與春分之間。
 
當時,驚蟄采茶前有個活動叫喊山。有官員在驚蟄時節帶領民眾上山祭拜茶神,然后敲鑼打鼓,齊聲大喊“茶發芽”。
 
關于喊山,宋代的歐陽修在《嘗新茶呈圣俞》詩里寫道:“夜聞擊鼓滿山谷,千人助叫聲喊呀。萬木寒癡睡不醒,惟有此樹先萌芽。”而宋代的趙汝礪在《北苑別錄》也有記載:“方其春蟲震蟄,千夫雷動,一時之盛,誠為偉觀。”
 
驚蟄喊山之后,在驚蟄與春分這段時間采摘的茶,古時稱為‘社前茶’,是宋代最好的茶。
 
茶山
 
宋代春茶采摘制作的這個時間可能與我們現在說的綠茶上市的時間略有不同,那是因為在當時制作貢茶的地方是福建的建州,也就是今天福建南平的建甌市一帶,這里的茶上市的時間比較早,一般2月底3月初驚蟄時分茶開始露芽,特別的鮮嫩,根據宋代的擇茶標準,這個時候的茶葉是最好的。
 
關于驚蟄的茶為什么好?宋徽宗趙佶給出的理由是:因為此時天氣微寒,茶芽生長緩慢而有利于茶工從容制茶。當然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此時采摘的茶極其的鮮嫩珍貴。而等天氣暖和了 ,茶葉生長迅速,茶工制作的時候就會比較倉促,導致會出現各種問題,例如“有蒸而未及壓,壓而未及研,研而未及制,茶黃留漬,其色味所失已半”。
 
茶園
 
趙佶在《天時》篇中關于采茶、制茶時節的描寫精準,觀察細致,說明他應該有過親歷甚至親為的茶葉采摘和制作經驗。而他把春茶的妙絕歸功于“天時”,也透出了宋徽宗的天命觀和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雛形。
 
從《大觀茶論》中的“天時”延伸到當今的茶葉種植,我們可以看出,盡管科技進步使得我們受天氣影響的狀況已經有所改善,但是作為農作物的茶葉,依然避免不了靠天吃飯,我們要密切關注天氣溫度變化,當天氣突然變暖達到茶葉采摘的洪峰時期,生產力一定要跟得上,否則制茶的每個環節都會受到負面影響。
 
相關閱讀
茶緣帶你輕松讀懂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序
茶緣帶你輕松讀懂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第一篇:地產
 
微信掃一掃關注茶緣公眾號
因 茶 結 緣,以 茶 會 友


本文標題:茶緣帶你輕松讀懂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第二篇:天時 - 茶緣微信公眾號
本文地址:http://www.xxt03.com/zimeiti/chayuan/357.html

相關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茶緣
茶緣致力于傳播茶文化,分享茶知識。
讓我們因茶結緣,
一起品茶、學茶、交流茶,
結識更多志同道合的茶友!
網站欄目
国产欧美日韩视频免费61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