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緣帶你輕松讀懂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第七篇:白茶
2020-06-14 17:02:20 閱讀 : 次
【原文】
白茶
白茶自為一種,與常茶不同,其條敷闡,其葉瑩薄。崖林之間偶然生出,蓋非人力所可致。正焙之有者不過四五家,生者不過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而已。芽英不多,尤難蒸焙。湯火一失,則已變而為常品。須制造精微,運度得宜,則表里昭澈,如玉之在璞,他無與倫也。淺焙亦有之,但品格不及。白茶
【注釋】
條:細長的茶樹枝。
敷[fū]闡[chǎn]:舒展散開。
瑩?。汗鉂嵼p薄。
蓋非人力所可致:大概不是人力所能達到的。 蓋,語氣詞,多用于句首。致:求取,獲得。
正焙:指建安北苑、壑源專門生產貢茶的官焙茶園,也即是北苑貢茶的核心產區。
胯[kuà]:亦作銙[kuǎ],古代附于腰帶上的扣板,有方形、圓形等形狀。宋代用以作計茶數量的量詞,常用于指片茶、方茶、餅茶的數量。
芽英:精華的茶芽。
湯火一失:蒸青和焙火稍有閃失。
運度得宜:這里指制茶時要精心把握。
昭[zhāo]澈[chè]:明凈光亮。
玉之在璞:被包在原石中尚未雕琢出來的美玉。璞[pú],指包藏美玉的原石。
他無與倫也:是其他茶葉無法比得上的。
淺焙:指最接近北苑、壑源等正焙茶園附近的外圍茶園,和外焙相比,其品質和位置都更接近正焙。相當于山寨貨中的A貨。
品格:指茶的品質和規格。

宋徽宗趙佶 五色鸚鵡圖 現藏于美國波士頓美術館
【譯文】
白茶是一個獨特的品種,與普通茶葉不同,它的枝條舒展散開,芽葉嫩薄且光潔透明。白茶是在山崖林圃之間偶然自發長出,不是人工可以栽培得到的。專門生產貢茶的北苑正焙茶園里生長有白茶樹的不過四五家,每家也只有一、兩株,最多只能制造出兩、三塊茶餅而已。白茶樹生長出來的茶芽數量不多,非常難于蒸茶和烘焙。蒸茶和烘焙的時候只要有一點小失誤,茶餅的品質就會變得和普通茶樹品種所制成的茶餅一樣了。所以制造的時候必須精心細致,把握好湯火的程度,這樣子制成的茶餅里外明凈光亮,就像包在原石中的美玉,是其他的茶葉無法與之相比的。最接近官方正焙茶園的外圍茶園中也會有白茶樹,但是茶的品質和規格都比不上官方正焙茶園的白茶。

【解讀】
在學習本篇的時候有一個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那就是《大觀茶論》中宋徽宗所說的白茶,并非我們今天常說的六大茶類中的白茶,而是宋代福建建州(今建甌市)北苑一種野生的小品種白化變異的白葉茶樹。這種茶與別的茶樹不同,芽葉嫩薄、光潔透明,并且極其稀少,完全是大自然偶然生長出來的,無法通過人工栽培所得。用這種白茶制作出來的茶湯白凈,符合宋代點茶對“茶色貴白”的審美需求,所以特別受宋徽宗的喜愛。白茶在宋徽宗時期,成為當時的第一名茶。
在《大觀茶論》之前出現的茶書,宋代宋子安所寫的《東溪試茶錄》(成書于1064年)里,也有對此種白茶的記載:“茶之名有七:一約白葉茶,民間大重,出于近歲,園焙時有之;地不以山川遠近, 發不以社之先后,芽葉如紙,民間以為茶瑞,取其第一者為斗茶……”

不過我們要了解一點,無論是《東溪試茶錄》還是《大觀茶論》,里面所講的白茶與我們當代白茶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切不可混淆。
古代對于茶葉的分類和命名,主要是根據茶樹的品種、茶葉的外觀進行定義。古人所說的白茶就是因為茶葉的鮮葉顏色偏白、偏淡。
而我們今天對于茶葉的分類,則是根據制茶工藝的不同進行定義。
根據世界著名茶學專家陳椽教授主編的全國高校茶學教材《制茶學》中的六大茶葉的分類以及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 GB/T 30766-2014 茶葉分類》,對于白茶的定義指的是以特定茶樹品種(白茶茶樹品種)的鮮葉為原料,經萎凋、干燥等生產工藝制成的茶葉。


因此,《大觀茶論》中所說的白茶,更準確來說,應該叫“白葉茶”,如果按現在的茶葉分類來說,是屬于綠茶,而非白茶的類別。
現在有不少茶企,出于市場宣傳的目的,紛紛宣稱自己賣的白茶就是宋徽宗《大觀茶論》中所說的白茶。其中以安吉白茶和福鼎白茶的茶企宣傳最甚,都宣稱自己就是《大觀茶論》中所說的正宗白茶。加上很多人都沒有認真研讀過《大觀茶論》,在茶企的誤導宣傳之下,紛紛信以為真。
其實只要稍微考證一下歷史,就能發現這些宣傳實在是太過牽強附會。
比如安吉白茶,安吉白茶的生物特征確實符合宋徽宗《大觀茶論》所描述的白茶樹的外觀形態。但是并不能因此就說安吉白茶就是《大觀茶論》中的白茶。因為安吉白茶產于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而北宋官方的御茶苑是在福建建州(今福建省建甌市)北苑,兩者根本就不在同一個地方。這就有如莎士比亞筆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故事與中國古代的《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愛情故事非常類似,但是西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并不等于中國的《梁山伯與祝英臺》是一樣的道理。
而福鼎白茶,雖然是產于福建,但是福鼎白茶是根據白茶制作工藝而成的現代意義上的白茶,而宋徽宗《大觀茶論》中所說的白茶,按照現代茶葉的分類方法,是屬于蒸青綠茶。兩者根本就是兩碼事,屬于兩個不同的茶葉品種。無論從茶類、產地、制作方法、發酵度、儲存方法及口感等各方面也都與《大觀茶論》中所說的白茶截然不同。
對于我們學茶的朋友來說,除了學習茶葉的品鑒之外,學習茶葉的歷史與文化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們了解茶史,就不會鬧出安吉白茶、福鼎白茶是《大觀茶論》中的白茶,或者電視劇中唐朝人拿著杯子喝茶,宋朝人拿著茶壺泡茶這類的笑話了。
茶緣帶你輕松讀懂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第六篇:鑒辯
本文標題:茶緣帶你輕松讀懂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第七篇:白茶 - 茶緣微信公眾號
本文地址:http://www.xxt03.com/zimeiti/chayuan/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