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緣帶你輕松讀懂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第七篇:白茶

2020-06-14 17:02:20 閱讀 :
【原文】

白茶
白茶自為一種,與常茶不同,其條敷闡,其葉瑩薄。崖林之間偶然生出,蓋非人力所可致。正焙之有者不過四五家,生者不過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而已。芽英不多,尤難蒸焙。湯火一失,則已變而為常品。須制造精微,運度得宜,則表里昭澈,如玉之在璞,他無與倫也。淺焙亦有之,但品格不及。

 
【注釋】

條:細長的茶樹枝。

敷[fū]闡[chǎn]:舒展散開。

瑩?。汗鉂嵼p薄。

蓋非人力所可致:大概不是人力所能達到的。 蓋,語氣詞,多用于句首。致:求取,獲得。

正焙:指建安北苑、壑源專門生產貢茶的官焙茶園,也即是北苑貢茶的核心產區。

胯[kuà]:亦作銙[kuǎ],古代附于腰帶上的扣板,有方形、圓形等形狀。宋代用以作計茶數量的量詞,常用于指片茶、方茶、餅茶的數量。

芽英:精華的茶芽。

湯火一失:蒸青和焙火稍有閃失。

運度得宜:這里指制茶時要精心把握。

昭[zhāo]澈[chè]:明凈光亮。

玉之在璞:被包在原石中尚未雕琢出來的美玉。璞[pú],指包藏美玉的原石。

他無與倫也:是其他茶葉無法比得上的。

淺焙:指最接近北苑、壑源等正焙茶園附近的外圍茶園,和外焙相比,其品質和位置都更接近正焙。相當于山寨貨中的A貨。

品格:指茶的品質和規格。

 
五色鸚鵡圖
宋徽宗趙佶 五色鸚鵡圖 現藏于美國波士頓美術館
 
【譯文】

白茶是一個獨特的品種,與普通茶葉不同,它的枝條舒展散開,芽葉嫩薄且光潔透明。白茶是在山崖林圃之間偶然自發長出,不是人工可以栽培得到的。專門生產貢茶的北苑正焙茶園里生長有白茶樹的不過四五家,每家也只有一、兩株,最多只能制造出兩、三塊茶餅而已。白茶樹生長出來的茶芽數量不多,非常難于蒸茶和烘焙。蒸茶和烘焙的時候只要有一點小失誤,茶餅的品質就會變得和普通茶樹品種所制成的茶餅一樣了。所以制造的時候必須精心細致,把握好湯火的程度,這樣子制成的茶餅里外明凈光亮,就像包在原石中的美玉,是其他的茶葉無法與之相比的。最接近官方正焙茶園的外圍茶園中也會有白茶樹,但是茶的品質和規格都比不上官方正焙茶園的白茶。
 
【解讀】

在學習本篇的時候有一個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那就是《大觀茶論》中宋徽宗所說的白茶,并非我們今天常說的六大茶類中的白茶,而是宋代福建建州(今建甌市)北苑一種野生的小品種白化變異的白葉茶樹。這種茶與別的茶樹不同,芽葉嫩薄、光潔透明,并且極其稀少,完全是大自然偶然生長出來的,無法通過人工栽培所得。用這種白茶制作出來的茶湯白凈,符合宋代點茶對“茶色貴白”的審美需求,所以特別受宋徽宗的喜愛。白茶在宋徽宗時期,成為當時的第一名茶。

在《大觀茶論》之前出現的茶書,宋代宋子安所寫的《東溪試茶錄》(成書于1064年)里,也有對此種白茶的記載:“茶之名有七:一約白葉茶,民間大重,出于近歲,園焙時有之;地不以山川遠近, 發不以社之先后,芽葉如紙,民間以為茶瑞,取其第一者為斗茶……” 

不過我們要了解一點,無論是《東溪試茶錄》還是《大觀茶論》,里面所講的白茶與我們當代白茶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切不可混淆。

古代對于茶葉的分類和命名,主要是根據茶樹的品種、茶葉的外觀進行定義。古人所說的白茶就是因為茶葉的鮮葉顏色偏白、偏淡。

而我們今天對于茶葉的分類,則是根據制茶工藝的不同進行定義。

根據世界著名茶學專家陳椽教授主編的全國高校茶學教材《制茶學》中的六大茶葉的分類以及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 GB/T 30766-2014 茶葉分類》,對于白茶的定義指的是以特定茶樹品種(白茶茶樹品種)的鮮葉為原料,經萎凋、干燥等生產工藝制成的茶葉。

GB/T 30766-2014 茶葉分類標準
GB/T 30766-2014 茶葉分類標準

因此,《大觀茶論》中所說的白茶,更準確來說,應該叫“白葉茶”,如果按現在的茶葉分類來說,是屬于綠茶,而非白茶的類別。

現在有不少茶企,出于市場宣傳的目的,紛紛宣稱自己賣的白茶就是宋徽宗《大觀茶論》中所說的白茶。其中以安吉白茶和福鼎白茶的茶企宣傳最甚,都宣稱自己就是《大觀茶論》中所說的正宗白茶。加上很多人都沒有認真研讀過《大觀茶論》,在茶企的誤導宣傳之下,紛紛信以為真。

其實只要稍微考證一下歷史,就能發現這些宣傳實在是太過牽強附會。

比如安吉白茶,安吉白茶的生物特征確實符合宋徽宗《大觀茶論》所描述的白茶樹的外觀形態。但是并不能因此就說安吉白茶就是《大觀茶論》中的白茶。因為安吉白茶產于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而北宋官方的御茶苑是在福建建州(今福建省建甌市)北苑,兩者根本就不在同一個地方。這就有如莎士比亞筆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故事與中國古代的《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愛情故事非常類似,但是西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并不等于中國的《梁山伯與祝英臺》是一樣的道理。

而福鼎白茶,雖然是產于福建,但是福鼎白茶是根據白茶制作工藝而成的現代意義上的白茶,而宋徽宗《大觀茶論》中所說的白茶,按照現代茶葉的分類方法,是屬于蒸青綠茶。兩者根本就是兩碼事,屬于兩個不同的茶葉品種。無論從茶類、產地、制作方法、發酵度、儲存方法及口感等各方面也都與《大觀茶論》中所說的白茶截然不同。

對于我們學茶的朋友來說,除了學習茶葉的品鑒之外,學習茶葉的歷史與文化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們了解茶史,就不會鬧出安吉白茶、福鼎白茶是《大觀茶論》中的白茶,或者電視劇中唐朝人拿著杯子喝茶,宋朝人拿著茶壺泡茶這類的笑話了。
 
相關閱讀
茶緣帶你輕松讀懂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序
茶緣帶你輕松讀懂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第一篇:地產
茶緣帶你輕松讀懂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第二篇:天時
茶緣帶你輕松讀懂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第三篇:采擇
茶緣帶你輕松讀懂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第四篇:蒸壓
茶緣帶你輕松讀懂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第五篇:制造
茶緣帶你輕松讀懂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第六篇:鑒辯

 
微信掃一掃關注茶緣公眾號
因 茶 結 緣,以 茶 會 友


本文標題:茶緣帶你輕松讀懂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第七篇:白茶 - 茶緣微信公眾號
本文地址:http://www.xxt03.com/zimeiti/chayuan/362.html

相關文章

  • 大紅袍是紅茶嗎?(鑒定你是否茶葉小白的兩道測試題之二)
    大紅袍是紅茶嗎?(鑒定你是否茶葉小白的兩道測試題之二)

    “大紅袍是不是紅茶?肯定是紅茶啦,不是紅茶它能叫大紅袍?”“大紅袍名字帶個紅字,茶湯是紅的,茶葉上還有紅邊,這不是紅茶還能是什么茶?” 甚至還能聽到茶鋪老板跟顧客這么介紹...

    茶緣
  • 茶緣帶你輕松讀懂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第六篇:鑒辯
    茶緣帶你輕松讀懂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第六篇:鑒辯

    鑒辯 茶之范度不同,如人之有首面也。膏稀者,其膚蹙以文;膏稠者,其理歙以實;即日成者,其色則青紫;越宿制造者,其色則慘黑。有肥凝如赤蠟者,末雖白,受湯則黃;有縝密如蒼玉者,末雖灰,受湯愈白。...

    茶緣
  • 茶緣帶你輕松讀懂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第五篇:制造
    茶緣帶你輕松讀懂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第五篇:制造

    滌芽惟潔,濯器惟凈,蒸壓惟其宜,研膏惟熟,焙火惟良。飲而有少砂者,滌濯之下精也;文理燥赤者,焙火之過熟也。夫造茶,先度日晷之短長,均工力之眾寡,會采擇之多少,使一日造成,恐茶過宿,則害色味。...

    茶緣
  • 茶緣帶你輕松讀懂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第七篇:白茶
    茶緣帶你輕松讀懂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第七篇:白茶

    白茶自為一種,與常茶不同,其條敷闡,其葉瑩薄。崖林之間偶然生出,蓋非人力所可致。正焙之有者不過四五家,生者不過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而已。芽英不多,尤難蒸焙。湯火一失,則已變而為常品。須制造精微,運度得宜,則表里昭澈,如玉之在璞,他無與倫也。淺焙亦有之,但品格不及。...

    茶緣
  • 茶緣:因茶結緣,以茶會友

    茶緣致力于傳播茶文化,分享茶知識。 讓我們因茶結緣,以茶會友!...

    茶緣
  • 哪些人不適合喝茶?
    哪些人不適合喝茶?

    我們都知道喝茶對身體有益,具有防輻射、抗氧化、消炎等功效。 但是,喝茶也是要看身體情況的,當身體發出一些信號的時候,我們就應該暫時放下茶杯,以免加重身體的負擔。 胃腸潰瘍...

    茶緣
  • 你以為你喝的是延年益壽的飲料,其實你是在往肚子里灌有毒的添加劑
    你以為你喝的是延年益壽的飲料,其實你是在往肚子里灌有毒的添加劑

    眾所周知,茶是世界三大飲品中最健康的飲品,適當喝茶,有益身體健康。如今,全世界喜歡喝茶的人逐年增多。 但是隨著喜歡茶這一健康飲品的人越來越多,在某個角落卻有這么一批群體,正...

    茶緣
  • 茶緣帶你輕松讀懂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第二篇:天時
    茶緣帶你輕松讀懂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第二篇:天時

    天時 茶工作于驚蟄,尤以得天時為急。輕寒,英華漸長;條達而不迫,茶工從容致力,故其色味兩全。若或時旸郁燠,芽甲奮暴,促工暴力,隨槁晷刻所迫,有蒸而未及壓,壓而未及研,研而未及制,茶黃留漬,其色味所失已半。故焙人得茶天為慶。...

    茶緣
  • 【文學中的潮汕工夫茶】秦牧:敝鄉茶事甲天下
    【文學中的潮汕工夫茶】秦牧:敝鄉茶事甲天下

    文/秦牧 有人要編一本關于酒的文化的書,向我約稿,我敬謝不敏;而當有人要編一本關于茶的文化的書,向我約稿時,我就欣然應命。這倒并不是因為我想“抑酒揚茶”,而是我對飲酒是外行,...

    茶緣
  • 茶緣帶你輕松讀懂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第三篇:采擇
    茶緣帶你輕松讀懂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第三篇:采擇

    采擇 擷茶以黎明,見日則止。用爪斷芽,不以指揉,慮氣汗熏漬,茶不鮮潔。故茶工多以新汲水自隨,得芽則投諸水。凡牙如雀舌谷粒者為斗品,一槍一旗為揀芽,一槍二旗為次之,余斯為下。茶始芽萌,則有白合,既擷則有烏蒂。白合不去,害茶味,烏蒂不去,害茶色。...

    茶緣
你可能感興趣
茶緣
茶緣致力于傳播茶文化,分享茶知識。
讓我們因茶結緣,
一起品茶、學茶、交流茶,
結識更多志同道合的茶友!
網站欄目
国产欧美日韩视频免费61794